黄浦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合作科研项目
申 报 书
项 目 名 称_ 黄浦区旅游资源调研及分类分析__
项 目 申 请 人_ 居伟忠(笔名居阅时)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____
填 表 日 期________ 2013--3______________
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用申报单位负责人认真如实填写。
二、申报书报送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使用A4纸格式。
三、申报书填写完毕加盖单位公章后,请送交或邮寄至以下地址,并发送电子文档:
通信地址:上海市贵州路101号 黄浦职教集团
邮 编: 200001
传 真:021-63527646
E-mail: hpzjjt01@yahoo.cn
联 系 人:余虹老师
电 话:021-63527646 13482168937
四、申报书及附件评审结束后概不退还。
一、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 黄浦区旅游资源调研及分类分析 | ||||||||||||
申请人姓名 | 居伟忠(笔名居阅时)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日期 | 1955年 4 月 | ||||||
行政职务 | 系主任 | 专业职务 | 旅游管理系主任 | ||||||||||
最后学历 | 研究生 | 最后学位 | 硕士 | ||||||||||
工作单位 | 华东理工大学 | 联系电话 | 13761689119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邮 箱 | |||||||||||||
主
要
参
与
者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学历 | 学位 | 工 作 单 位 | ||||||
孙玲 | 女 | 1977、1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 | |||||||
张雅玮 | 女 | 1980、3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 | |||||||
燕飞 | 女 | 1990、3 | 研究生在读 | 硕士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 | ||||||||
富琳华 | 女 | 1990、8 | 研究生在读 | 硕士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 | ||||||||
徐珊珊 | 女 | 1990、6 | 研究生在读 | 硕士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 | ||||||||
预期成果 | A. 研究报告 B. 案例集 C.其他 A | ||||||||||||
预计完成时间 | 2013年 12 月 31 日 | ||||||||||||
二、项目设计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一、主要内容 1、 对黄浦区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根据《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十二五” 期间,要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这就要求“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旅游功能集聚,业态亮点塑造,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凸显上海著名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并推动重点领域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黄浦经调整,合并南市区和普陀区后,总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区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如以全区整体布局看旅游发展,则对旅游业态、旅游规划和旅游教育都有调整的需求。本项目基于这种形势,首先从基础工作做起,全面调查区内旅游资源,摸清家底,迎接即将到来的上海旅游发展,特别是为本区旅游教育的动态调整获得依据。 2、 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初步评估 旅游资源主要有自然和人文两块,与黄浦区有关的较集中在 水域风光类的黄浦江和苏州河段;遗址遗迹类的老城墙等文化遗存;建筑与设施类的近代西洋建筑和民国建筑;旅游商品类的上海工艺品和日用工业品;人文活动类的事件、故居、艺术、赛事、饮食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则少见或没有。 本项目创新之处在于1、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大旅游视野下上海休闲旅游发展新思路”匹配,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和设计的框架中完成,调查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明晰性,不同于一般泛泛调查;2、调查结果为上海大旅游策划作参考依据;3、本项目成果为黄浦区旅游中等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一、 基本思路和方法 项目结果形成《黄浦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目录如下: 前言 第一章 黄浦区旅游环境 第二章 黄浦区旅游资源分布及类型 第三章 黄浦区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章 黄浦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旅游中等教育发展 方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理论研究
附件: 大旅游视野下上海休闲旅游发展新思路(初稿) 提示: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3.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4.课题的亮点及对上海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价值;5.研究方法和手段;6.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但不少于2000字。) 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旅游功能集聚,业态亮点塑造,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凸显上海著名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并推动重点领域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此为契机,本课题在大旅游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未来五年上海重点旅游功能与项目布局,旨在利用重大旅游项目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促进上海旅游业发展和休闲体验式消费。 [1]关于城市休闲旅游的研究。目前对城市休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王冬萍(2007)在其课题研究中对城市休闲旅游的概念为:指城市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各种度假、健身、娱乐、游憩等活动,以满足恢复身心、开阔视野、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旅游形式。王琳、杜小平在《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上发表《论城市休闲旅游的理论要素及运行》一文,认为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休闲旅游资源要素、休闲城市环境要素、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和城市休闲旅游管理要素,通过理论分析城市休闲旅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不少学者提出了我国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如田金霞在《当代经济》(2008年第5期)发表《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点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马波在《旅游学刊》(2006年第10期)发表《休闲时代的城市旅游发展》一文,在休闲的大背景下探讨城市旅游的发展,由于城市居民休闲消费越发活跃,故应加快城市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移的步伐,推动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建设,促进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几个方向。一是以地理学为理论,研究我国旅游地空间布局结构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将研究的旅游地作为样本,运用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可低空间结构特征(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地理研究,2004(5))。二是对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如《广东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文中,刘少和、张伟强和乔纪纲三位作者通过对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一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滨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三是研究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如《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柳英华,白光润以上海市为例,阐述了影响娱乐休闲设施分布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上海目前娱乐设施的分布,划分了分布类型,归纳了娱乐休闲设施的区位特征。 [2]关于大旅游的研究。现有文献显示,关于“大旅游”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大旅游”内涵和实现路径的探讨,实证研究方面偏重于“大旅游”观指导下的省市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 学界尚未对“大旅游”概念进行统一定论,乔力等人认为“大旅游”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多向互动的具有综合效益的整体系统,具体包括旅游客体、旅游主体、旅游中介多个系统,具有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谋求的是综合整体效益。赵荣、李宝祥则认为“大旅游”的特征包括:一是游客的范围广、类型多,市场细分化更具体;二是旅游吸引物和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多样;三是涉及的行业和社会面更广;四是经济效益的重点是服务环节,考虑的是长远利益。 马惠娣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2期)发表《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一文,指出:大旅游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强调旅游就业的作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旅游一旅游休闲一体闲—旅游休闲”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侯晓丽等人在《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上发表的《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的内涵的再认识》明确阐述到,“大旅游”是对旅游资源概念的扩展,凡是现代人感兴趣、想了解的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大旅游”强调通过“大产业链”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和福利;发展“大旅游”就是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马波在《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上发表的《大融合方有大旅游》指出,融合发展是发展大旅游的前提,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路径,其中可能有两条主线,一是其他产业通过适当改造,增添旅游功能,创造旅游附加价值( 如各种类型的产业旅游);另一是围绕旅游消费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 如邮轮/ 游艇产业)和新兴的中介服务产业( 如旅游租赁产业)。 任少华等人在《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关于发展苏州大旅游的思考》提出发展大旅游对策,一是树立“大旅游”产业的观念;二是创造“大旅游”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培育“大旅游”产业制度创新;四是提升发展苏州大旅游的管理水平,具体要建设大旅游网络和加强旅游业行业管理。 熊晋喜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构建九江大旅游战略》一文,针对九江大旅游发展提出要树立“大开放、大旅游、大产业、 大市场”的科学理念,重点解决资源保护、体制理顺、经营与开发和区域内外联合发展问题。 综上,现有研究都指出了大旅游重在一个“大”字,在资源方面强调“处处风景、处处旅游”;在参与对象方面既要广泛吸引外省市和海外游客,同时要加强鼓励本地居民的参与;在旅游产业链上要注重挖掘重大带动性项目,融合其他产业打造全新旅游项目,以此丰富旅游形式和满足各方利益;在管理体制和政策配套方面要明确“大旅游”理念,建设大旅游网络和规范行业管理。由此看来,以“大旅游”思想指导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重点旅游功能与项目布局研究的是适应时代趋势的,也是本课题选择以大旅游格局策划未来五年上海旅游业发展重点的原因所在。同时,主流文献中尚缺乏针对上海打造“大旅游”格局而进行的具体分析和对策建议。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精神,促进上海城市发展。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休闲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本课题立足于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提出未来五年上海重点旅游功能与项目布局,旨在利用重大旅游项目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促进上海旅游业发展和休闲体验式消费。 [2]从大旅游视野出发,着力破解上海旅游资源分割、亮点集聚区域缺乏的问题。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对分散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进行资源整合,发挥集成效应。打造亮点集聚区域,抓住重大项目落户的历史机遇,打造旅游功能性项目,形成品牌主题鲜明、管理体制创新、产业要素集聚、规模效应凸现的上海旅游新地标。本课题首先对上海现有旅游资源和分布格局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重大项目及布局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对上海未来十大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构想,并分析了其竞争优势,着力将其打造为上海城市独有、差异性突出的名片。 [3]满足新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对“世界性”体验的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意识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自己的“休闲”式生活,将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休闲生活和休闲意识中。来到上海看世界,将成为上海对游客极大的吸引力之一。本课题主张上海休闲旅游中加入“慢”和“有趣”的要素,将会为游客营造“快交通、慢旅游”的休闲旅游新氛围、新体验。 3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本课题以大旅游格局为基点,以区域旅游竞争理论和上海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探讨大旅游格局下上海休闲旅游新发展,加强“吃”、“游”、“购”、“娱”四个方面补充项目,以期对区域旅游发展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分为1、世界范围内区域旅游带动项目的成功经验借鉴2、现有上海休闲旅游SWOT分析;3、基于大旅游格局的上海新休闲旅游布局策略4、十项上海世界性旅游创新项目的策划设计;5、十项上海世界性旅游创新项目的区域竞争力分析。 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具体展开的研究内容如下: 1、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当今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和著名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布局的总体把握,二是对海内外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和实践特点总结,主要分为“吃”、“游”、“购”、“娱”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下有至少三个成功案例。 2 系统分析 利用SWOT 模型对上海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上海休闲旅游格局的系统病理诊断和系统目标辨识,明确制约上海大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探寻问题的根源,提出打造上海休闲旅游新布局的策略总目标。 3 目标策略 发展策略的确定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旅游发展战略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目标,为区域旅游发展建立一个新秩序,以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系统分析得出的策略总目标,设立分目标,即十项上海世界性旅游创新项目的策划设计,分别对应专题休闲旅游项目和综合休闲旅游项目,前者包括世界各国美食街、世界赏玩市场、室内冰雪世界、跑马场、世界品牌总汇、造船厂,后者包括未来世界、水世界、豪华邮轮江海游、世界品牌总汇。 4 深化研究 深化研究是对旅游发展中重点战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探讨。本部分论证上述十项旅游项目能否有效提升上海区域旅游竞争力,并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旅游空间布局与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分析与拓展、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等问题提出相应功能配套性项目和政策配套措施,为上海休闲大旅游战略深化推进做好充足支持。
4、课题的亮点及对上海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价值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旅游发展的趋势与上海休闲旅游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将上休闲旅游的现状和休闲旅游项目的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注重将上海休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要求相结合。 2以“大旅游”的观念指导上海休闲旅游新地标项目,补充上海“吃”、“游”、“购”、“娱”四个方稀缺的专题休闲旅游项目和综合休闲旅游项目,为辅助支持上海“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的“一圈、四区、三带、一岛”发展格局服务。 3通过旅游窗口宣传上海城市形象,提出新的旅游宣传口号“吃一吃世界美食,听一听世界音乐,看一看世界艺术展览,玩一玩迪斯尼,去一次未来世界,领略一回冰雪世界,到黄浦江看世界船舶,乘豪华邮轮上海,回一趟上海乡下,去苏州河寻找昔日风情,洗一次城市温泉浴,逛一逛夜上海,参加F1、跑马场博彩,碰一碰寻宝运气,购几样世界品牌回家”。
5.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研究用前沿的旅游发展理念,将系统整体的大旅游理念嵌入上海休闲旅游发展,重新审视上海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历史阶段进行战略创新,提出打造上海休闲大旅游战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文献法,即查阅涉及相关理论、实践的文献和原始资料;个案分析法,即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区域旅游重点带动项目的成功经验;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对上海休闲旅游现状和发展预期进行调研,总结特征并分析问题;另外通过策划设计和可行性论证等手段,开发十项上海世界性旅游创新项目,为上海大旅游格局的实现提供合理发展途径。
|
三、预期项目成果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参 与 人 | |
项 目 成 果 |
《黄浦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系大二、三学生 |
四、项目申请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该项目申请人和参与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单 位 公 章 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五、专家评审委员会意见
评委会人数 | 实到人数 | 表决结果 | ||||
赞成票 | 反对票 | 弃权票 | ||||
评委会建议立项意见 |
评委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 |||||
六、集团审核意见
集团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